登录
首页 > 广告资讯 > 行业资讯 >

陕西县域经济“家底”如何?

发布时间:2022-08-19 09:17:39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 王向华 杨晓梅 

县域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单元,是区域发展的基石、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为摸清全省县域经济“家底”,省发展改革委历时两个半月,对全省七十六个县(市)的首位产业进行调研。 
 
富县一能源化工项目全景图(资料照片)。
 

 
7月26日,省发展改革委代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作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专题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陕西76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12557.44亿元,同比增长7.4%,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9个百分点,这是自2017年以来再次超过全省水平。新增富平、吴起、黄陵、旬阳4个县(市)跃上县域生产总值200亿元台阶。神木市、府谷县稳居全国百强县榜单,神木市生产总值1848.18亿元,重返全国GDP前十县(市)。
 
“2021年陕西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40.8%提高到42.1%,一举扭转了2012年以来逐年下降的局面。”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生荣说,“小块头”也能发挥大能量。
 
今年上半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6465.27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扩规模上水平,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为稳经济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活力持续增强
 
2021年,全省各县(市)制定推进机制,政策渐次落地,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9533.49亿元。
 
截至今年6月,全省县域实有市场主体146.28万户,占全省总量的28.92%。
 
发展产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陕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县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乳制品、茶叶、苹果等9条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深入推进。据调查,2021年,全省县域农业增加值1814.06亿元,较上年增长116.11亿元;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06.45万亩、总产量1270.4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工业增加值6381.03亿元、增长7.9%,较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势头向好,服务业增加值4036.14亿元、增长8.1%。今年上半年,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3793.56亿元、增长5.8%;服务业增加值2019.00亿元、增长3.9%。
 
去年以来,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频频发力:召开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制定《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借助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创新驱动赋能……
 
省发展改革委加强分类指导,与76个县(市)政府逐一召开“一县一策”对接推进会议,编制“一县一策”事项清单,指导各县(市)立足资源禀赋,确定首位产业,聚力发展“一县一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县域经济。
 
2021年,全省各县(市)制定推进机制,政策渐次落地,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9533.49亿元。其中,首位产业总产值6874.48亿元,23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市),总产值809.79亿元;35个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县(市),总产值5616.36亿元;18个以服务业(旅游)为主的县(市),年旅游综合收入448.33亿元、接待游客数8838.62万人次。
 
调查显示,2021年,全省县域招商成效明显,全年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近3000场次,招引项目3031个,签约金额6906.13亿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861.40亿元,54%的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全省平均水平;出台26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措施,“精准滴灌”激发市场活力。截至今年6月,全省县域实有市场主体146.28万户,占全省总量的28.92%。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加快,蓝田等11个县(市)成为第八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县域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同时,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有效。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45元、同比增长10.7%,36个县(市)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13元、增长7.5%,45个县(市)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县城建设步伐加快,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1.79%,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有序实施,县域内就诊率达89.4%。
 
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县域经济亟需谋变突围
 
据调查,全省经济强县较少,超4成的县(市)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生产总值200亿元以下的县(市)有61个。三大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县域生产总值200亿元以上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北地区,数量占比为87%。
 
主要表现在:产业培育发展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县域综合承载力不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省县域经济虽然实现了明显增长,但仍面临综合实力不强、区域分化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
 
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据调查,全省经济强县较少,超4成的县(市)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生产总值200亿元以下的县(市)有61个。强弱县(市)两极分化,7个市的县域经济总量首末位差距在145亿元以上。三大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县域生产总值200亿元以上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北地区,数量占比为87%。
 
产业培育发展不足。个别县(市)以能源化工、文化旅游作为首位产业,依赖传统发展路径,资源优势打造和利用不足。县域商贸物流、劳动力市场等克服疫情影响的能力偏弱。陕南县域间发展相似度高,产能不均、协同不足。县域生产总值100亿元以下的县(市)主导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较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足,大量优质农产品输送省外深加工后返销陕西市场,区域品牌含金量、拳头产品影响力不够。
 
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去年以来,陕西大力实施县域创新赋能,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超90%的县(市)参与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但创新性不强,在传统要素提质、新要素培育、新技术突破等方面还需加力,县域企业高技术产品储备不足、生产技术处于落后状态等问题仍存在。另外,县域企业发展潜力有限,高端要素支撑不够,政策、人才、资金掣肘等问题突出,且县域新兴产业发展仍滞后,仅有19.74%的县(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县域综合承载力不强。调查的76个县(市)中,产业园区规模偏小、效益偏低、承载力偏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园区产业链条短,骨干企业不多,公共服务平台缺失,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对优质企业的承载力、吸引力不够。县城基础设施欠账多,人口吸纳和产业集聚能力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人均用水量、建成区供水排水管道密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扬长板补短板   精准施策做强县域经济
 
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县域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77万亿元,培育龙头企业955个,带动424万人就业。
 
主要措施: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园区整合升级;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激发县域活力潜能。
 
“接下来,我们将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推动‘一县一策’事项清单落地见效,推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变成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李生荣说。
 
——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我省将持续精准谋实县域主导产业,实施“一县一业”行动计划,培育标杆产业和区域品牌壮大先进制造和高端能化产业承载基地和配套基地,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产业服务平台,形成一批百亿级规模主导产业。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县域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77万亿元,培育龙头企业955个,带动424万人就业。
 
——加快园区整合升级。去年以来,我省扎实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将183个工业集中区整合为119个。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整合同类型同方向园区,完善“小、散、低、弱”园区退出机制,推广“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模式,实施特色专业园区“十百千”培育工程,探索建立智慧园区运营服务集成平台,支持建设“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亩均效益”评价等,不断提升园区能级。
 
——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我省将认真落实《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实施县城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发展数字乡村和智慧城镇,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选取3个至5个县、区开展城市体检省级试点,编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专项规划》,加快县城更新改造。2022年,全省改造1107个老旧小区,惠及7.07万户居民。
 
——激发县域活力潜能。我省将积极发挥秦创原“总窗口”带动作用,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集成转化一批适用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多部门联动“组团式”招商模式,制定具有刚性标准的产业导向政策;建立全省招商引资信息系统,梳理产业链目标企业清单。同时,我省计划2022年储备县域商业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34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7个。
 
此外,我省将积极落实《关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深化县域改革开放,全面推开“一件事一次办”;扩大县域开放合作,推动省内毗邻县协同发展;有序实施“两山银行”、生态价值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新一轮县域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加快推动高质量项目落地实施,凝心聚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76个县(市)首位产业是啥
 

首页

关于协会

广告资讯

广告资源

专题专栏

政策法规

人才服务

联系我们

扫码关注公众号